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1  /  1  页   1 跳转

我爱钻石

eses0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小明星
9042.6 个金币
积分7552
帖子 4897      精华:9
喜欢的明星:自己,哈哈
注册时间 2009-03-10
发表于 2009-06-18 09:52 显示全部


或许由于生来就是多情种子,或许是看过了太多的人世沧桑,每一块钻石总会让我想起一个美人,于是那些钻石就有了生命,追溯着它们在时空中的流落之路时,我能够感觉到它们的疼痛或欢乐,寂寞与哀愁。“多情是佛心。”虽然尚未成佛得道,但璀璨的钻石本身就能让我也多情起来。
  纳萨克
  纳萨克,这颗与“奥尔洛夫”一样来自于古印度神像眼眶的钻石,让我想起了吴伟业《圆圆曲》中的佳人陈圆圆,名钻与美人形象已融为一体。
  纳萨克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马拉他人聚居的一个市镇,马拉他人崇拜印度教中的湿婆神,在一座庙宇的湿婆神像眼中,就镶嵌了这粒巨大的宝石——纳萨克,那闪烁着光芒的眼睛,使以残暴毁灭著称的湿婆神看来更为栩栩如生。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英国于1818年打败了马拉他人并占领了纳萨克,军队将这枚大金刚石当作战利品,上缴给印度总督和最高军事指挥官哈斯丁斯侯爵,而侯爵又将金刚石转送给“东印度公司”。公司用古老的琢磨方法,将它制成了一粒重89.2克拉的三角形钻石,命名为“纳萨克”。它的“腰肢”瘦了一次。
  后来,拉戴尔布里奇公司对纳萨克再度琢磨,使它的质量大为提高,但仍为三角形,重量减少10克拉左右,磨好之后,于1831年将这粒钻石售出,但正值经济萧条,仅卖了相当于白送的7200英镑。
  1837年,纳萨克在伦敦举行的拍卖会上再度卖出,新主人是威斯敏特侯爵一世,他将纳萨克镶在自己的佩剑上,带着它参加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岁生日的庆典。“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然后纳萨克竟然在侯爵家沉睡了近90年。1926年又落入巴黎珠宝商乔治·莫伯辛之手。
  莫伯辛东奔西跑也找不到买主,欧洲无人愿意购买,美国则要征收高税。后来大名鼎鼎的哈里·温斯顿买下了纳萨克,又请专业工匠进行一次琢磨,使它再次消瘦了一圈,只有43.38克拉,但纳萨克也终于变得完美无缺。又经过了几次转让和1970年的一次拍卖之后,1977年,沙特阿拉伯国王买下了纳萨克。算是给它找到了颠沛流离之后的一个好归宿。
  诗曰:“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纳萨克与陈圆圆均是此命!
  奥尔洛夫
  古印度教徒喜欢用钻石作为神像的眼睛,这一番心意想必神灵已经心领。钻石又叫金刚石,而“金钢”在印度文化中具有无坚不摧、无上的意思,教徒们希望神之目光就像影片《择日而亡》中的那种激光武器一样厉害。
  可惜的是,神灵可能住在外太空,鞭长莫及,保护不了自己的塑像,它们的器官往往被盗走(今天的版本演绎成盗窃活人器官)。名钻“希望之星”就来自一尊印度教神像的额头,在江湖上大摆一次次死亡盛宴;今天要讲的“奥尔洛夫”也原本是印度教某位大神的眼珠子。
  奥尔洛夫的前期历史已不太可靠,其实所谓的历史都是这个样子,一半是事实一半是瞎编。
  据说这颗钻石现身于17世纪初,还是在印度戈尔康达的钻石矿场中横空出世,这个矿场是钻石界的“好莱坞”。初坯重309克拉,根据国王的旨意被加工成玫瑰花模样。但它一出道即遭重创,加工并不成功,仅磨出189.62克拉,做了神像的眼珠,神像在马德拉斯附近的庙宇中。
  时光荏苒,人心不古,18世纪,法国军队的一个逃兵看中了这颗钻石,先给庙中的僧侣拍马屁灌迷魂汤,当上了管理人之一。月黑杀人夜,风高盗宝天,他妙手空空将神像的眼珠挖出偷走,以2000英镑的白痴价格卖给一位英国船长,船长在伦敦将它转卖给珠宝商,净赚10000英镑。
  后来钻石转到珠宝商拉札列夫手中,1773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戈利高里·奥尔洛夫为讨女皇美眉欢心,买下了它,“40万金卢布,外加每年4000英镑的年金。”奥尔洛夫说,“我爱钻石,但我更爱钞票。”拉札列夫同意后,从此他过上了退休老干一样的幸福生活,而钻石也以新主人的名字命名为“奥尔洛夫”。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另一个江湖传说的流水账是这样:1739年,印度落入波斯统治之后,钻石又被装饰在波斯国王宝座之上……后来钻石被盗,落入一位亚美尼亚人手中。1767年亚美尼亚人把钻石存入了阿姆斯特丹一家银行,1772年钻石被转手卖给了俄国御前珠宝匠伊万;伊万于1773年以40万卢布的价格又把钻石卖给了奥尔洛夫伯爵。
  传说不同,但结局却殊途同归:“奥尔洛夫”被焊进一只雕花纯银座里,镶在象征王权的沙皇权杖上。
  神的荣耀最终归入了人类的贪欲与黯淡,历史是这个样子,钻石也是这样。
  摄政王
  名钻“摄政王”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有点那种绝代名妓比如秦淮八艳之类的经历,名妓的魅力大部分在于她们的经历,而名钻也是如此,古来名钻如名妓,要靠经历撑起石头后面的价值,越传奇越抢眼球,有故事的钻石就是名钻。
  1701年,印度巴特尔金刚石矿山,工人们正在淘洗矿石。突然,有个淘洗工人眼前一亮,一粒像上帝眼波一样的大金刚石就在自己的手边。这可是天上掉馅饼啦,乖乖咙的咚,香车宝马美女如云……于是这位仁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小施一把苦肉计:把自己的腿砸伤,将金刚石藏在绷带中,一瘸一拐逃出矿区。不义之财总会带来祸害,古来如此,他仁兄托一名水手销赃时,水手见财起意,将他仁兄送到天堂享清福去了。
  后来钻石落入印度商人贾姆哈德手中,又转卖给英国驻印度马德拉斯圣乔治要塞的总督威廉·皮特,售价为20400英镑。皮特回英国后,请人琢磨为成品,重量由410克拉减小为136.9克拉。琢磨工作耗时两年,费用高达5000英镑,不过,磨下的碎片就卖了7000英镑,小赚2000英镑。这粒钻石就以主人的名字命名:皮特。
  故事的高潮是:皮特虽然拥有这粒钻石,可没有权势来保护,你想想连吴三桂那样的官儿都保不了陈圆圆,顺治那样的皇帝都保不了董小婉,皮特惶惶不可终日,害怕钻石被人偷去、抢去,害怕自己被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宝贝带给他阁下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1717年,他痛下决心,将“皮特”卖给了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腓力,售价13.5万英镑。从此,这粒钻石又随它的新主人而得了一个名字——摄政王。如同改嫁后的妇女总得跟着夫姓,被称为×氏。
  故事的外传是:1792年8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早晨,阴天,利于杀人放火,“摄政王”被人妙手空空偷走。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大概是因为它这么大而又出名,难以出售,于是窃贼先生又乖乖地自动送了回来。
  今天,这粒名钻陈列在巴黎卢浮宫国家博物院,等待着故事的续集开始……
  光明之山
  “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了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神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至于遭受任何惩罚。”印度教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它”指的是“光明之山”,世界上最古老的钻石。就像“四大美女”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绯色花边,“光明之山”就是珠宝史册的黑色幽默,相同的是,美人与它都给历史捧上了一道道血腥的大菜。美人、名钻,从来是男人们杀戮与光荣的最好理由。
  时间之风从亘古之远吹来,又吹向沧茫尽处,“光明之山”的身世已经岁月的那一端隐匿,它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公元前就存在了,原石重达800克拉,后来又在大莫卧儿皇帝的宫中隐居了上百年。终于,它被卷入了男人间的杀伐——
  1739年,波斯军阀式首脑纳迪尔·沙赫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城市德里,以真主的名义发誓,他要得到这颗最古老的钻石
  “钻石就藏在莫卧儿皇帝的头巾里。”印度内宫的一位妇女泄露了机密。
  纳迪尔安排了一次鸿门宴,他建议为了表示友善,应该按照东方礼仪双方交换头巾。莫卧儿皇帝骑虎难下,为顾全脸面,同意了纳迪尔的建议,当他解下头巾,一颗宛如天使般的钻石滚落下来。
  “这是光明之山!”纳迪尔禁不住大声呼叫。
  血腥从此开始:纳迪尔被暗杀、政变失败的贵族阿夫汗卷着光明之山进入阿富汗……波斯、印度的无数血雨腥风都与这颗红颜祸水一样的钻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它有一个不祥的江湖绰号:诅咒钻石
  终于,它在19世纪被送到英国女王手上,女王是神在人世的代理人,而且又是女性,遵照了印度教经卷里的戒训。
  见过了无数奇珍异宝的英国王室对“光明之山”不够满意,1852年家坦南特受命再次对它进行加工,名钻加名匠,钻石真正成了一座光明之山,但重量削减到106克拉。女王用它作了胸针,女王死后,它被镶在英国玛丽王后王冠的十字架上,后来又被镶在伊丽莎白王后的王冠顶上十字架的正面。
  也许是经卷上的诅语真的应验,它的女主人伊丽沙白二世万寿无疆活了101岁,于前年春天去世,灵柩上就放着那顶王冠,现场直播或者新闻照片上,“光明之山”仍然在通往死亡的路上绝世惊艳。
  希望之星
  “希望之星”也许是钻石中最具反讽意味的魔钻,虽然名为希望,但它绝不带给主人哪怕一丁点儿希望,相反,它只会慷慨地送来离奇的死亡。这颗泛着蓝色火彩的钻石原本嵌在印度教一尊神像的额头上,后来被愚蠢的人取下,神的诅咒从此伴随着它,将不幸传染给每个拥有它的主人。
  此钻原先重112.25克拉,闪烁着迷人的蓝光,据后人进行光谱分析,它内部的光谱非同普通钻石的光谱,就像神的目光一样不可捉摸而暗含嘲讽。先是一名法国珠宝商将它带往法国,在珠宝商80岁的时候,突然就失去了他所有的财产,两手空空。钻石流落到路易十四手中,重新琢磨成心形,称为“王冠上的蓝钻石”,可是路易十四仅戴过一次,就患病一命呜呼,路易十五将它借给情妇佩戴,结果是其情妇在大革命中脑袋掉地。后来的主人是路易十六夫妇,没有意外出现:夫妇俩双双被送上了断头台。此后钻石被封存,一个宫廷侍卫将钻石盗到手之后,终日惶惶不安,精神错乱而自杀。
  神祗的诅咒穿越时空永不失效,无异于是对爱美而贪婪的人类一记又一记响亮耳光。
  1883年,钻石被大银行家霍普买去,重量已减少到44.53克拉,搞笑地称为“希望钻石”,又名为“霍普钻石”,传至外孙时,银行倒闭。钻石流入东欧。一位王子曾把它赠给一位女演员。若干年后,这位女演员被王子开枪打死。后来钻石一度被一名希腊富商占有,但他却在一次可怕的撞车事件中丧生。钻石旋即落入土耳其苏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他得到这颗钻石才9个月,就发生了1909年由青年土耳其党发动的军事政变,苏丹被赶下台。谁也没有看到“希望”的哪怕一缕折光。
  艾浮林·维尔西·马克林太太是第一个占有“希望”钻石的美国人。她请人将它制成一串由62颗白钻石组成的项链,又由著名法国首饰匠贝雨尔·卡尔梯进行加工。马克林太太为此付了18万英镑。正当她戴着这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到处炫耀富贵时,厄运之神看上了她:两个儿子相继死亡,女儿服安眠药过世,丈夫死于精神病院。
  直到1949年,美国大珠宝商“钻石王”温斯顿买下马克利夫人全部财产,其中包括这个“希望钻石”,死亡的阴影盖过了商人的名利渴求,他在了解这颗钻石的历史之后,像扔烫手山芋一样,将它捐给了史密森博物馆。此后,印度神祗的诅咒方中止于公众的目光之中:它来自于属于公众的神像额头,又归诸于属于公众的博物馆。也许,神秘耀眼的蓝光只能属于整个世界,而不是情人温暖的胸脯。
eses0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小明星
9042.6 个金币
积分7552
帖子 4897      精华:9
喜欢的明星:自己,哈哈
注册时间 2009-03-10
发表于 2009-06-18 16:28 显示全部


钻石王”很厉害的.
1  /  1  页   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