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几千年来,中国的雕和国画,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传承,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当代玉雕,充分借鉴了国画的创作手法,风格往往气魄宏大,笔蕴流动,粗犷豪放的同时,又兼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玉雕与国画一样,注重内在神似,用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大胆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传载这些出色的玉雕技巧与手法的群体——玉雕大师,便是世界了解当代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活化石,也是我们重点研究和剖析的对象。
■策划: 曹滢谨 吴典鸿
■采写: 悦心拍记者 吴典鸿
■摄影: 悦心拍记者 韩梦迪
正文
中国人爱玉赏玉的习惯由来已久,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至今,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这种指尖上传承的古老艺术,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绝迹,相反,越发的繁荣。而玉雕从业群体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前人研究玉雕文化,往往从玉雕内涵和形制上入手。讲到内涵,大部前辈认为,传统玉雕应该有它所要表达的古代文化的元素与气息,从它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气质上解读它。说到形制,大家都认为,传统玉雕脱离不了中国古典的审美情趣,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意象”和“意境”作为基础的审美范畴。
但今天,悦心拍小编我要讲的关于玉雕文化方面的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从一个博艺人的角度入手,从一个玉雕大师的成长故事入手,从一个玉雕思想家的成长故事里着手,一探玉雕情怀。
在悦心拍石佛寺运营中心,一盏茶水话春秋,那些陈年往事,也随着吴红磊大师的思绪悠然绽放。
琢玉有路方是坦道 初识少年心
初中毕业后,一向沉迷于国画无法自拔的吴红磊,开始捣鼓如何选择自己的求学方向。和绝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满脑子里都是国画国画的意境符号,用他朋友的话来讲,就是他的脑子被驴踢了一脚,不务学业,满脑子的不切实际。
这倒不是说他非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画家,而是他那天马行空的想法——经常对着石头一发呆就是一整天,总幻想着把它雕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他总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为研究这些石头而生的,天生就该钻进石头缝里研究那道别人不易察觉的玉道。
在那个玉石发展空前繁盛的90年代,南阳镇平的玉石加工势头迅猛,和诸多受身边经营玉石的长辈耳濡目染的后辈一样,吴红磊很早就开启了探索雕琢玉石奥义的启蒙之路。
但苦于求学无门,于是,他狡黠地把目光投向了自家表姐夫的独山玉加工厂。据吴红磊回忆,当年表姐夫家的那件独山玉松鹤延年大摆件(通体为绿色,松树上有俏白部分妙雕为仙鹤)让自己流连忘返,一有空闲都要跑过去摸上一阵子,对着发呆一阵子。
每次看到自己跟那件松鹤延年大摆件的亲密接触,表姐夫都是胆战心惊,毕竟这件作品价值不菲,搞不清这小子到底想干啥。被缠了半个月之后,表姐夫决定甩掉这个烫山芋——把他介绍给工艺美老师孟凡涛,教授白描和泥塑。
犹如泥牛入大海,这小子仿佛一夜之间找到了力量的源头,开始了勤奋猛学之路。当时加入孟凡涛老师门下,算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更让吴红磊兴奋的是老师倾尽毕生所学,培养自己,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坚持不懈。就这样,日复一日,白天坚持学习基本美术知识和理论,晚上灯下苦练,苦中有乐。
在孟凡涛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吴红磊在美术方面的基础日渐扎实,师生关系相处融洽,亦师亦友。
一年半后,吴红磊在白描方面略有小成,对线条的准确应用,有了非常精准的把握和认识,直到现在他仍认为白描对自己的琢玉之路影响久远。而泥塑方面的吸收和精彩尝试,对自己的立体感培养至关重要。特别是圆雕方面,产生的深度感,让人对平面的圆形转换成立体的泥塑感,理解更深刻。
玉路方开苦行道载 艰难见真性
2001年,经孟凡涛老师举荐,吴红磊有幸加入了黄旭老师在南阳的玉器加工厂,进行加工实践操作,主攻独山玉山水及人物大摆件制作(刚开始,黄旭老师负责设计,然后吴红磊负责施工和执行)。
刚开始,吴红磊感觉很困难,对工具不熟悉,再加上自己只是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也眼高手低,经常是对着工具发呆一整天。就这样,这个喜欢思考和沉默的小子,足足盯着工具盯了两个月,才盯出那么一点点感觉。
就在自己才盯出那么一点点感觉的时候,吴红磊留意到了身边的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人的做事态度和执着精神,影响了自己下半生,他就是大师兄王少征。大师兄王少征做事一丝不苟,不急不慢,任凭自己全程观摩制作玉货、领悟,不惧被自己多次骚扰、软磨硬泡发问求教。
一有空,大师兄总是鼓励和帮助自己,在自己最困难的那段日子里,劝自己不要放弃。大师兄擅长古典人物雕刻,其中,大师兄制作的一件独山玉《大观园》大摆件作品对自己启发很大,记忆中,那件独山玉《大观园》大摆件整体为粉色调,长约一米六左右,采用深浮雕和镂空雕工艺,刻画了将近三十多个人物。雕有林黛玉依靠在贾宝玉身旁,十二金钗垂钓、采莲、下棋、吟诗作画等嬉游图,亭台楼阁横亘,仙鹤水中戏水,远处白云朵朵,近处假山林立,景象祥和,歌咏林、贾宝的唯美爱情。
当看到这件独山玉《大观园》大摆件成品时,吴红磊心情澎湃,那一夜他想了很多,他满脑子只有一个渴望:我能否也能做成这样一件作品?
对于为何当时有这样一个迫切的渴望,据吴红磊后来坦言,当时为了支持自己学习玉雕,为了让自己买得起做玉雕的工具,父亲拉了一车玉米去卖了一千元,让自己买得起做玉雕的工具。当父亲把这来之不易的一千元交到自己手上时,那一刻,看着父亲沧老的脸,吴红磊矛盾万分,迫切的想要学有所成,尽快帮家里分担一些经济问题。而父亲深知儿子在外学艺不容易,也从未进城打扰,只是默默地支持。
一天,吴红磊把黄旭老师交给他的一件独山玉花果山大摆件雕损了,很明显,自己对玉货的感应不够,做得不尽人意。看着爱徒忧虑万分,黄旭老师悄悄地开始了自己的熬鹰式培育计划,可能连黄旭老师自己也没想到,当初自己这个近乎揠苗助长的方法,对以后吴红磊的迅速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黄旭老师看着被雕损了的作品,下了一道近乎苟刻的命令——再做不好,滚蛋回家!
金诚所至玉心初开 漫漫玉人路
2003年,吴红磊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黄旭老师的玉器加工厂,回到了镇平,先后在大师兄王少征和王稷师兄的工作室里实习了两年。两年内,日复一日的实践和反复的探索,日益精进的雕刻技艺和纯熟手法,让他开始对独立完成玉雕设计和制作,有了更强烈的渴望。
记得有一次,在独山玉矿的一个农户家里,吴红磊发现了一块十几公斤的黑白相间的独山玉料,卖家坚持800元才肯出让。吴红磊当时所剩的资金已经不多,自己是好说歹说,软磨硬泡,战术迂回后抄,恨不得一下子把三十六计全部使完,立刻把这块好料子拿下来,但卖家还是坚持不让价。就这样,前前后后跑了十几趟,最后,卖家看着大汗淋漓的吴红磊,看着他因为这块料子几夜睡不着觉红通通的眼睛,被他这种质朴的玉雕人的诚意感动了,依依不舍地把料子交给吴红磊。当吴红磊接过这块料子的时候,他异常的珍惜这块来之不易的独山玉料,最终通过自己的创意设计,做出了一件独山玉东坡品茶大摆件。
以玉会友攻玉有道 厚德博艺人
在吴红磊大师多年的玉雕生涯里,有一条准则是他获得广大客户敬重的,只要是他经手的玉货,一定要达到客户满意,满意了才有资格跟客户谈工价,只看出品品质议价。做不好,不收钱,也不耽误朋友时间。善良朴实的吴红磊,也经常帮朋友们修改玉货,只要朋友们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他都会义无反顾的提供帮助。
煮完最后一壶茶水,吴红磊大师收起了那段回忆,开始了自我剖析:
很多年,不少朋友都问我,能把做玉货做得好的诀窍是什么,我想说的是,玉雕之路上本无任何诀窍,有的只是平淡的不断改良和创新。创新是基于传统文化基础的,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我们所能做的是改进玉雕的处理手法,不能丢弃传统民族文化中灵魂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