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玉雕传承人 宋世义
宋大师年近七十,精神矍铄,在他的工作室向记者介绍玉雕两个小时毫无倦意。他说现在的工作室有七八个学生,最长的跟随他已经二十余年。“我挑选学生除了看有没有潜质,还要看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道德素养。急功近利、为了镀金的我一个也不收。这个行业不是说三年两载就能学好的,如同演戏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如何,培养新人是我们这一代玉雕人的责任。只有一代一代的新人出现,才能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宋世义,1942年12月22日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后在北京玉器厂从事玉雕生产制作和创作设计工作,师从王树森等著名玉雕艺人。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美术史论,后又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高级研修班进修。宋世义的玉雕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翡翠、白玉、玛瑙、珊瑚、松石、
水晶等原料都有独到的处理手法。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技艺全面、从巨制到小品、从圆雕到浮雕、从山水到人物、从传统到现代、无不涉足。其作品格调高雅、结构严谨、章法考究、造型优美、做工细腻,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多次获得天工奖、百花奖、神工奖金奖。
宋大师说起最近几年玉雕行业发展过快,鱼龙混杂,感到很无奈也很气.
有些从业人员,雕刻出一件作品,为了提高身价,沽名钓誉,邀请一些知名大师为其作品冠名,并付给大师一定数额的冠名费。有很多作品都是粗制滥造的。有的冠以某某大师现场点评监制等等,欺世盗名。“有很多商家想让我为他们的作品冠名,有一些还是我的朋友,并愿意付出可观的费用,我都婉言谢绝了。我这把年纪了,为了冠名费毁了自己的名誉不值得。”但是仍有一些商人厂家以粗鄙的玉雕商品,冒充宋大师的作品,并组织众多所谓权威专家评估鉴定,以高价出售,欺骗懵懂的顾客,国内一些玉雕大师都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宋大师委托本报郑重声明:凡是宋世义的玉雕作品,一、作品上有署名,二、作品照片或证书亲笔签名,三、本人与作品合影(珍品或大型玉雕作品,须有从原料到设计制作全过程的影像资料以防假冒)。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能证实此作品出自宋世义之手。
谈到玉雕,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商品,什么是作品。商品是可以重复生产的大路货,缺乏艺术灵魂,充其量也只能是工匠技艺的表现。今天很多人只看重材料,不懂得欣赏艺术,这是很遗憾的。玉不琢不成器,这说明再好的玉料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及精湛的雕琢技艺,它只能算是一件商品,收藏性、鉴赏性都会大打折扣.
玉雕需要有绘画、雕塑、文学、戏剧多种修养,比如我的《风雪夜归人》取自唐诗,又比如我在仕女造型上融入京剧荀派表演身段。对佛教知识也要有深刻的了解。比如雕刻菩提树,每组叶子应该是七片,如果做成了六片或者八片就会贻笑大方。
玉雕材料千变万化,有句话叫做量料取材、因材施艺。首先相料,和
玉石对话,看它什么颜色、质地、形状,然后构思、画稿,雕刻的过程中还在不断修改,根据材料的变化进行思路调整。每一件玉雕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件优秀的玉雕应该能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只看材料的贵贱。比如《江南情怀》这个作品的原材料很多人认为是废料,认为它颜色不均匀,黑白灰三种颜色不好设计。
但是我仔细琢磨,层层剥离,分色巧用,雕刻出粉墙黛瓦、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巧妙利用了石头的黑白灰,达到水墨画般的艺术效果。再看这个《南海观世音》,原材料上部白色,下面糖色,我反复琢磨,上面部分处理成观音,下面的糖色处理成大海和石头,利用白玉底部稍脏的皮色巧妙制作出翻腾的波浪,观世音菩萨斜卧在水波上方,一手持莲,双目低垂,仿佛在凝神禅思,又仿佛在小憩。底座的根雕稍加处理。你看树根天然的造型与
玉石的浑圆温润搭配得恰到好处。
有很多人不屑做低档料,但是我不仅做高档料,也做低档料,
玉石是艺术的载体,不是价格的主体。比如只论原材料的价值,一车玛瑙也抵不上一块羊脂玉。但是好料并不一定是翡翠、白玉等高档的材料,玛瑙、
水晶等其他种类的
玉石也能创作出很多价值不菲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大师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我的作品《丝路花雨》和一般把珊瑚枝朝上不同,故意朝下,利用珊瑚的自然形态,依形借势雕琢出反弹琵琶的敦煌技乐舞女。珊瑚火红的色泽与动感十足的人物造型彼此呼应,作品增添了一份热情激荡的魅力。玉雕是个传统行业,但是也需要不断创新。比如我创作的《美女与野兽》取材于格林童话,黄白相间的玉料是很难处理的,我把它设计成一位唯美的少女和一头威猛的狮子,一刚一柔,虚实相生,很多人看了都不相信是出自我这么个老人之手,还以为是新潮的年轻人创作的呢。
北京玉雕源远流长,技艺精湛,雄浑大气,庄重规范,以大件和摆件为主,在人物、山子、器皿、花卉等品种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更以玛瑙俏色见长。材料多样,题材广博,具有宫廷艺术特色和皇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