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料产区地处缅西北,山陵林密,矿藏分散。能否挖到 玉石,特别是大块好料,一靠经验,二靠运气,偶然性很大。有的人做梦也想挖到好料发大财,却偏偏弄得一无所获,两手空空;有的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间得到珍宝,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由此,引出了许许多多令人咋舌惊叹、大悲大喜的故事。 保山县施甸余某,14岁就被他爷爷带到缅甸西北 玉石场去挖 玉石,18年来,老板共分给他19块 玉石毛料做工钱,他决心结束这种非人生活,便将毛料运到 腾冲去解剖,谁知解开头一块看,大失所望,石中根本没见到玉。着连解17块,全都不值钱,他浑身一软,瘫倒在地。解玉师傅见他可怜,买下他最后的一块,给了他一些路费和零用钱。但最后一块玉解开后,竟是上等翠玉,那个解玉师傅顿成巨富,而余某只好一步一叹地返回 玉石场,重操旧业去了。 更为离奇的是腾冲人官某,他从20岁挖到70岁,连一块真正的 玉石也未挖到过。一天,他坐在山头遥望家乡,不禁悲伤起来,大哭了一场,在下山前他撒了一泡尿,突然发现被尿液冲刷出一块带绿色的石头,他仔细一看,竟是整块的“淡水绿”大 玉石。古稀之年,发了大财,衣锦还乡,这可说是一大奇事。 做 玉石生意,兴衰沉浮,大起大落。有时一夜暴富,转眼倾家荡产,极不稳定。 玉石的毛料叫璞玉,一眼看去,都是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仔细观察,有的可找出一点露在外面的绿色。有时看好一块,花大价钱买了下来,剖开一看,仅在表面有点绿。有时花钱很少,买了一块不起眼的,剖开一看,却是上等好料。腾冲流传至今的“绮罗玉”、“段家玉”的故事,就富于十足的传奇色彩。 清嘉庆年间,绮罗乡玉商尹文达,其祖上从 玉石场驮回一块毛料,通身深黑,其貌不扬,许多行家看后都认为是块最差的料,祖上便将它当块石头镶在马厩里,天长日久,这“石头”被马蹄蹬踏掉部分外皮。一天,尹出行来牵马时,恰好从瓦缝中射进的阳光照在石料上,反射出几点美丽的绿光。于是,他便将石块抱去解磨,才发现这是一块上等的翡翠料。他用此料,制作了一只宫灯,于赛会之夜挂在水映寺中,整个寺院都被宫灯映绿了,观者无不称奇,轰动一时。尹携灯到昆明献给云南巡抚,巡抚给了他一个“土千总”的官职。后来他又把做灯剩下来的碎片,加工成上百副耳片,带在耳上,能把耳根映绿,这就是被称之为“崎罗玉”的 翡翠。 民国年间,绮罗乡段家巷有个玉商段盛才,从 玉石场买回一块3OO多斤的大 玉石毛料,其外表是白元砂,许多行家看后都直摇头,没有人肯出价。他泄了气,便把这块石料随意丢在院子门口,来客在那儿拴马,时间长了,被马蹄蹬掉一块皮,显出晶莹的小绿点,引起了段盛才的注意,于是拿去解磨,竞是水色出众的上等翠玉,做成手镯,仔细看去,就象在清澈透明的水中,绿色的小草在随波轻轻飘动,从此“段家玉”名扬中外。 翡翠 玉石的外皮,一般呈上黄色、红褐色、以至黑色,并有风化残存形成的颜色和不同的花纹,毛料质地怎样,是无法直接看出的。因此,要根据、外皮的颜色、厚薄、精细、花纹的形态,推测毛料内部翡翠的颜色和地子,这就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 相玉学。翡翠的质地俗称“地子”或“水头”。质量最佳的地子称“玻璃地”。一般有“三分水”(大约 6mm),就是上上等的高翠,但这要有经验的人才能看出,可靠性也只能有几成把握。
|